讀純吾教授贈陳贊昕著《菁華書屋~詩文集》書四首
一
國恥當湔奮向前,休將幽恨此埋冤。
揮戈擊楫破浪去,寫就風雲入史篇。
【自註‧註釋】
陳贊昕(1916~1993)福州人,字曉徵,號香溪勞人、香溪老人,民國五年九月生,二十四年
入廈門大學從陳石遺受詩學源流,從董作賓受甲骨文字學,畢業後執教於福建省長汀、永春中學。三十五年春來台,初敷教於台中一中、台中女中、屏東中學、高雄女中...,四十四年移居花蓮,任教於花蓮女中,一生盡瘁於文化教育工作,曾榮獲台灣省優良教師及第一屆中國語文獎。先生能詩詞,善屬文,清鍊高華,士林重於一時,由於兩岸分隔,滯台四十餘年間,詩文大多思念故鄉,傷神州陸沉,語多悽涼、傷感。開放返鄉探親後,遊西湖、蘇杭,登武夷山,並遊覽泰國等地。民國八十二年五月二十日病逝,享年七十八歲,葬於花蓮縣慈雲山慈蓮寺。著有《翰苑雙蹊》、《燔餘集》、《香溪韻語》,此《菁華書屋詩文集》為花蓮縣文化局暨其學生選輯合編。
連雅堂《台灣通史》:「台灣原名埋冤,為漳、泉人所號。明代漳、泉人入台者,每每為天候所害,居者輒病死,不得歸,故以埋冤名之,志慘也。其後以埋冤為不祥,乃改今名,是亦有說云。」
揮戈:《淮南子‧覽冥訓》:“鲁陽公與韓構難,戰酣,日暮,援戈而揮之,日為之反三舍”
《晉書‧祖逖列傳》:逖以社稷傾覆,常懷振復之志。賓客義徒皆暴桀勇士,逖遇之如子弟。時揚土大饑,此輩多為盜竊,攻剽富室,逖撫慰問之曰:「比復南塘一出不﹖」或為吏所繩, 逖輒擁護救解之。談者以此少逖,然自若也。時帝方拓定江南,未遑北伐,逖進說曰:「晉室之亂,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。由藩王爭權,自相誅滅,遂使戎狄乘隙, 毒流中原。今遺黎既被殘酷,人有奮擊之志。大王誠能發威命將,使若逖等為之統主,則郡國豪傑必因風向赴,沈溺之士欣於來蘇,庶幾國恥可雪,願大王圖之。」 帝乃以逖為奮威將軍、豫州刺史,給千人貶,布三千匹,不給鎧仗,使自招募。仍將本流徙部曲百餘家渡江,中流擊楫而誓曰:「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,有如大 江!」辭色壯烈,眾皆慨歎。
唐‧李白 《行路難》詩:長風破浪會有時,直掛雲帆濟滄海。
沈約《宋書‧宗愨傳》:“愨年少時,炳問其志,愨曰:“願乘長風破萬里浪。”
二
孤雛北望盼中興,南島誰聯回紇兵?
從此天涯皆兄弟,英雄何必嘆伶仃。
【自註‧註釋】
回紇:天寶十四年(755年)安史之亂時,郭子儀被封為朔方節度使,奉詔討伐,聯合朔方軍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,會師常山,擊敗史思明,收復河北。永泰元年(765年)十月,吐蕃、回紇聯兵內侵,子儀在涇陽被回紇所圍。子儀在回紇素有威望,親率數十騎到前線,親自說服回紇大帥藥葛羅與唐結盟,反將吐蕃擊潰,穩住關中,長安之危遂解。詳見《新唐書‧列傳第六十二郭子儀》
《論語‧顏淵》:“君子敬而無失,與人恭而有禮,四海之內皆兄弟也。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?”
三
聽濤睹物暗心驚,三十蓬萊此避兵。
荒草斜暉春色盡,浮雲流水兩無情。
四
半生顛沛覆乾坤,筆墨有情多淚痕。
衰鬢愁眉兩斑白,洄瀾不肯轉天心。
【自註‧註釋】
《花蓮縣志》:花蓮古稱「奇萊」,稱花蓮始見沈葆楨奏疏,前此無閒焉。故老云:花蓮溪東,注其水與海濤激盪,迂迴澎湃,狀之以其容,故曰洄瀾,後之人諧為花蓮,至今沿襲之。
文/安之府